展會(hui) 直通車

業(ye) 界動態

中國製造業(ye) 要防止被邊緣化

來源:中華機械網 | 發布日期:2008-01-28

    製造業(ye) 的規模和水平是衡量一個(ge) 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得益於(yu) 對外開放、全球製造業(ye) 結構轉移、豐(feng) 富的人力資源以及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國製造業(ye) 在過去十年間取得了驚人的生產(chan) 能力,在某些領域裏的技術水平也開始比肩日、韓。

    不過,中國製造業(ye) 取得的炫目成就並不能掩蓋其與(yu) 世界一流製造業(ye) 強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且不說中國製造的某些產(chan) 品在質量和安全方麵尚有待改進和提高,就中國製造業(ye) 的整體(ti) 來看,現階段中國製造業(ye) 仍然以生產(chan) 勞動密集型產(chan) 品為(wei) 主導,主要充當以下兩(liang) 種配角:一種是發展來料加工型的製造業(ye) 。第二種是原材料的采購和零部件的製造實行本土化為(wei) 主,跨國公司控製著研發和市場銷售網絡,中國企業(ye) 仍然充當著跨國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

    所以,盡管今日中國已被不少西方人戴上“世界工廠”的高帽,但在後工業(ye) 化時代,這頂桂冠其實並沒有多少含金量,更多的是意味著“轉包大國”、“加工大國”。看今日金字塔形的世界分工體(ti) 係,位於(yu) 塔尖的自然是美國,其在製定和修改世界經濟規則中居主導地位;歐盟中的發達國家和日本等國,雖然可參與(yu) 製定和修改世界經濟規則,但有時也要看美國的臉色行事;至於(yu) 中國,盡管未來發展難以限量,但在當前的國際經濟情勢下一般隻能被動接受既有的世界經濟規則。

    經濟發展史的經驗告訴我們(men) ,沒有強大的製造業(ye) ,就不可能有經濟大國和強國。但是,特別值得我們(men) 憂慮的是,中國製造業(ye) 在可預見的將來都將處於(yu) 國際分工的中低層,中國製造企業(ye) 整體(ti) 技術力量還很薄弱,企業(ye) 經濟效率不高,競爭(zheng) 力不強。已經入選世界500強的少數製造企業(ye) 主要是從(cong) 規模上達到了世界級企業(ye) 的標準,若以品牌、技術、管理、盈利水平等綜合指標來衡量則與(yu) 世界級跨國公司尚有巨大差距。

  而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更是中國製造企業(ye) 的最大軟肋。目前中國製造業(ye) 發展的現狀是:產(chan) 業(ye) 技術的一些關(guan) 鍵領域對外技術依賴較深,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chan) 品主要靠進口。在產(chan) 業(ye) 領域的核心專(zhuan) 利上,中國基本上受製於(yu) 人;在一些關(guan) 鍵技術,尤其是具有戰略意義(yi) 的重大裝備製造業(ye) ,如航空設備、精密儀(yi) 器、醫療設備、工程機械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chan) 品,中國大多依賴進口;在近年來發展迅速的集成電路行業(ye) ,國內(nei) 企業(ye) 的普遍特征是核心技術高度依賴國外廠商。

  值得警惕的是,發達國家正在采取各種措施試圖控製中國製造業(ye) 。其中以中國為(wei) 目的地的跨國投資最為(wei) 隱蔽,也最為(wei) 危險。長期以來,盡管跨國公司的大量湧入為(wei) 中國帶來了較為(wei) 先進的技術與(yu) 管理,促進了就業(ye) 與(yu) 稅收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本土企業(ye) ,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另一個(ge) 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在從(cong) 汽車到微電子再到感光以及製藥等諸多製造業(ye) 領域已經或正在喪(sang) 失主導權,而且正在失去對其他領域的主導權。如果中國製造業(ye) 在世界分工體(ti) 係中的地位一直邊緣化,所謂的中國在未來取代美國成為(wei) 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的圖景其實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yi) 的。


 

免責聲明:伟德国际英国對紡織貿促網上所刊登信息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請您自行甄別。由於信賴本網任何信息所產生的風險或損失均由您自行承擔,與我會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