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業(ye) 界動態

兵臨(lin) 城下 重慶服裝業(ye) 何去何從(cong)

來源:全球紡織網 | 發布日期:2008-01-28
    東(dong) 部大服裝品牌攜資本而來 “攆貨之都”陣腳大亂(luan)
              
    現在,許多本地企業(ye) 已經意識到品牌對企業(ye) 發展的重要性,但對研發新品,卻仍像一個(ge) 害羞的新娘,不肯輕易撩開她的麵紗———其新品發布會(hui) 大都隻限於(yu) 對經銷商,而不對媒體(ti) 公開。原因就在於(yu) ,怕一旦發布出去,被別人仿冒翻版。
              
    隨著中國東(dong) 部沿海服裝企業(ye) 向西部轉移,企業(ye) 之間的並購行為(wei) 將不可避免。伴隨著資本並購而來的,必然還有強勢品牌的大肆擴張———四川美術學院服裝設計係主任蘇永剛將這種擴張稱之為(wei) “品牌蔓延”。
              
    “攆貨之都”怕“翻版”
              
    事實上,在藍本服飾牽手江蘇虎豹集團之時,本地一些一線服裝企業(ye) 剛剛步入以自我創新提升品牌的階段;不過,更多的二線企業(ye) 仍以翻版和貼牌加工為(wei) 主。
              
    說到“翻版”,曾擔任過市服裝協會(hui) 會(hui) 長的徐英選,忍不住舊話重提: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重慶服裝一度在國內(nei) 和國際上都非常有名。徐英選告訴記者,那時國家鼓勵服裝企業(ye) 出口創匯,重慶服裝生產(chan) 也大多采用訂單形式。所謂訂單就是對方出款式,我們(men) 來仿造。仿造被朝天門一帶的個(ge) 體(ti) 服裝企業(ye) 稱其為(wei) “做攆貨”。
              
    “其實翻版也是一門技術。國外出訂單,如果你仿造得不好,人家也不會(hui) 要。能又快又好地在第一時間完成任何款式的生產(chan) ,重慶服裝企業(ye) 的這項技術也算是國內(nei) 領先。但發展到今天,服裝企業(ye) 要想上規模上檔次,僅(jin) 靠翻版是不夠的了。所以,現在的一線企業(ye) ,大多數都成立了自己的設計中心。”
              
    成立了技術中心,也研發出了新品,卻不敢大張旗鼓地宣傳(chuan) 。
              
    任紅,服裝時報重慶記者站站長,作為(wei) 參加過許多企業(ye) 新品發布會(hui) 中不多的媒體(ti) 人士之一,她對此有著深切的感受:“你才研發出來的新品,一旦通過媒體(ti) 宣傳(chuan) 出去,立刻就會(hui) 有人翻版。於(yu) 是,企業(ye) 隻好搞地下新品發布會(hui) ,並隻請經銷商參加。而這樣的發布會(hui) ,顯然很難達到快速推廣品牌的效果。”
              
    千萬(wan) 產(chan) 值的換算模式
              
    “然而,我們(men) 都知道,沒有一個(ge) 名牌是靠翻版成功的。”
              
    為(wei) 了證實自己的這一觀點,現任麒龍服裝工業(ye) 發展公司副總經理的徐英選,列舉(ju) 出目前重慶知名的幾大服裝企業(ye) :“天派、樹王、夢之詩、歐碧倩、纖牌等,無一不是由其新品作為(wei) 品牌塑造的龍頭。服裝產(chan) 品的附加值對企業(ye) 的發展起著很關(guan) 鍵的作用。按照行業(ye) 規律,每1000平方米的生產(chan) 麵積,應產(chan) 生1000萬(wan) 元的產(chan) 值。但照目前麒龍工業(ye) 園中多數企業(ye) 的水平,其千平方米單位產(chan) 值僅(jin) 在300萬(wan) 元左右。”
              
    要擺脫企業(ye) 小作坊式的加工模式,除了硬件的更新和市場的培育外,更重要的是品牌塑造,並靠自我創新來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徐英選告訴記者,麒龍工業(ye) 園目前已申報重慶的“創意產(chan) 業(ye) 園”,爭(zheng) 取為(wei) 園區企業(ye) 在優(you) 惠政策和人才引進方麵做一些工作。眼下,正在幫助企業(ye) 淘汰以往的紙板設計方式,推廣電腦CAD設計模式。
              
    “至少,要先把架子搭起來,然後再一步步向前邁進。”他說。
              
    設計師不願留在本地
              
    創新意識也好,品牌效應也罷,都離不開人才。而設計人才的短缺,則是重慶服裝業(ye) 麵臨(lin) 的另一大難題。
              
    徐英選介紹,目前重慶具備服裝設計專(zhuan) 業(ye) 設置的高校有3家:“其中包括重師服裝學院和四川美術學院,但這些院校畢業(ye) 的大學生,都不願意到服裝公司來。”
              
    1月16日,川美服裝設計係主任蘇永剛,向記者介紹了該校的招生情況和畢業(ye) 生去向。
              
    “2008年,我們(men) 係再一次擴大了招生數量。從(cong) 2005年的30人增加到90人。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們(men) 每年從(cong) 報考美院的6萬(wan) 人中篩選出60人,這60名學生畢業(ye) 後,除部分留校攻讀碩士或自主創業(ye) 之外,其他人都毫不費力地輸送到沿海、北京等地。其中發展得好的學生,一旦成為(wei) 品牌設計師,平均年薪可達30萬(wan) 元。”
              
    據其介紹,從(cong) 2005年開始,學院擴招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服裝業(ye) 自主研發熱潮的到來。在這一點上,外地企業(ye) 似乎更早地意識到了。“一些企業(ye) 除廣招專(zhuan) 業(ye) 設計人員外,還直接找到院校,與(yu) 服裝設計係展開院企合作,謀求其品牌附加值的提高。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這股浪潮湧動時,卻無法聽到來自本土服裝企業(ye) 的聲音———美院服裝設計係畢業(ye) 生留在本地企業(ye) 的就業(ye) 率極低,而重慶3000餘(yu) 家服裝企業(ye) ,目前還沒有一家與(yu) 院校開展技術研發合作。
              
    品牌輸出成發展趨勢
              
    作為(wei) 學術界的專(zhuan) 業(ye) 人士,蘇永剛看到的和想到的,與(yu) 業(ye) 內(nei) 人士有很大區別。他直接將服裝企業(ye) 劃分成兩(liang) 大陣營———品牌企業(ye) 與(yu) 加工企業(ye) 。
              
    在他的眼裏,這兩(liang) 類企業(ye) 有著天壤之別:“幾年前,我曾帶實習(xi) 生到福建、浙江和廣東(dong) 的服裝企業(ye) 考察。當時,有一家重慶企業(ye) 在廣州做服裝加工,開始的時候,那家企業(ye) 發展得很好,規模也逐漸上去了。但他們(men) 一直滿足於(yu) 做加工,沒有品牌意識,沒有自主創新概念。幾年後,當我再去廣州時,發現那家企業(ye) 已經消失了。”
              
    “為(wei) 什麽(me) 一條頂級品牌的牛仔褲能夠賣到上萬(wan) 元?”蘇永剛像是在問又像是在答,盡管服裝業(ye) 是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但是從(cong) 目前的趨勢來看,品牌及設計理念才是一個(ge) 企業(ye) 生存壯大的關(guan) 鍵。”
              
    他認為(wei) ,就目前來看,重慶服裝企業(ye) 經營者與(yu) 沿海經營者的意識,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據中國紡織行業(ye) 協會(hui) 統計,全國服裝行業(ye) 科研投入約占其投資總比例的0.3%,而這一數字在重慶更低。“在3000多家重慶服裝企業(ye) 中,除‘纖’牌、‘歐碧倩’、‘樹王’等幾個(ge) 屈指可數的品牌外,能夠在全國叫得響的牌子有多少?”
              
    一位行業(ye) 人士曾提出:“按照國際品牌的經營趨勢,品牌輸出及設計理念已成為(wei) 服裝企業(ye) 擴張的一大途徑。不少知名國際品牌甚至根本不需要建立工廠,隻投入品牌研發,然後直接委托加工,其產(chan) 品附加值都是一般生產(chan) 企業(ye) 的數倍。”
              
    這也許就是蘇永剛所提問題的答案:“重慶很多企業(ye) ,賺的大都隻是加工費。”
              
    級差引發的並購預期
              
    從(cong) 美院服裝設計係每年畢業(ye) 生的流向上,已經凸顯出重慶服裝企業(ye) 與(yu) 沿海經營理念的差距了。
              
    蘇永剛敏銳地感覺到了這種差距和即將到來的服裝業(ye) 大洗牌。“經營理念的差異,會(hui) 逐漸拉開兩(liang) 者之間的實力對比。”
              
    “隨著東(dong) 部沿海服裝企業(ye) 向中西部的轉移,並購等行為(wei) 將不可避免。而大企業(ye) 擴張,往往是品牌先行。”蘇永剛認為(wei) ,未來服裝行業(ye) 的梯次轉移,將會(hui) 以品牌蔓延的方式,逐步占領市場。
              
    他進一步闡釋了自己的觀點,“這些進行轉移的企業(ye) ,會(hui) 將其設計研發及營銷中心保留在沿海,通過品牌的分化或覆蓋網點方式進入新的區域。“杉杉集團旗下有30多個(ge) 品牌,除了其寧波總部之外,還衍生出細分的眾(zhong) 多子品牌,而這些品牌則落地在上海等其他地區。”
              
    在他看來,以設計師主導打天下的成功案例很多。“‘亦菲’品牌的設計師大多是應屆畢業(ye) 生,這個(ge) 由年輕人塑造的品牌目前已在全國打響;另一著名女裝品牌‘例外’,也是由其設計師馬可一手打造而成的。從(cong) 某種程度上講,現在的服裝產(chan) 業(ye) ,已不再是簡單的來料加工,而是集合了創意產(chan) 業(ye) 的一項時尚產(chan) 業(ye) ,其發展所依靠的,也將是設計的理念和創新的產(chan) 品。”
              
    而與(yu) 這些國內(nei) 品牌推廣成功案例形成極大反差的是,重慶本土企業(ye) ,要想實現自己的創新品牌之路:“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
              
    服博會(hui) 上鮮見重慶麵孔
              
    在蘇永剛看來,曆年來,重慶本地舉(ju) 辦的服裝博覽會(hui) ,一直以來都沒有找準定位。“從(cong) 青島國際服裝節的成功舉(ju) 辦來看,服裝博覽會(hui) 是服裝企業(ye) 走向品牌之路的有效途徑之一。而服裝博覽會(hui) 的兩(liang) 個(ge) 訴求———交流與(yu) 推廣,在以往舉(ju) 辦的重慶服裝博覽會(hui) 上都難以找到。
              
    盡管重慶的服裝博覽會(hui) 上也舉(ju) 辦各種賽事,但邀請對象僅(jin) 限本地院校學生,以及一些企業(ye) 的設計師,連鄰近的四川省院校都不邀請,根本無法實現交流;而且每年的服裝博覽會(hui) 選址朝天門,在一個(ge) 當年全國知名的生產(chan) “攆貨”的大本營舉(ju) 辦服裝博覽會(hui) ,給人的感覺是定位偏低,所以很少有企業(ye) 在這裏舉(ju) 辦新品發布會(hui) 。
              
    “知名品牌的發布會(hui) ,往往是通過其最新設計理念的發布,使經銷和代理商及業(ye) 內(nei) 人士對其品牌產(chan) 生信心,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訂單。”
              
    蘇永剛為(wei) 服裝企業(ye) 算了一筆賬,“參加一般的服裝博覽會(hui) ,一個(ge) 展位費在20萬(wan) 元左右。以此投入,即使隻新增一家分店,其年銷售利潤就能夠收回。”但在曆年各地知名服裝博覽會(hui) 上,都很少看見重慶服裝企業(ye) 。
              
    “在某年的北京國際服裝博覽會(hui) 上,僅(jin) 僅(jin) 隻有一家重慶服裝企業(ye) 參加。”
              
    以院企合作提升品牌
              
    不久前,一位廣州服裝企業(ye) 老總來到重慶,與(yu) 蘇永剛談到投資問題。這位老總笑稱,“在一個(ge) 3000萬(wan) 人口的直轄市,我還怕東(dong) 西賣不出去麽(me) ?”
              
    “這一市場確實太大,以至於(yu) 一些服裝企業(ye) 不用作任何發展思考,也能在現有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蘇永剛感慨地說,“但未來就很難說了。從(cong) 目前沿海服裝企業(ye) 對專(zhuan) 業(ye) 設計人員需求量的激增,可見這些企業(ye) 的品牌意識已得以普及,不僅(jin) 如此,這些企業(ye) 還先行一步,想到了院企合作。”
              
    據蘇永剛透露,院企合作,每年的投入經費不到100萬(wan) 元。“以一個(ge) 設計師30萬(wan) 元的年薪來算,院企合作顯然更劃算。”而算精了這筆賬的沿海企業(ye) 主們(men) ,與(yu) 院校合作的目的隻有一個(ge) :通過科研後盾,提高其品牌檔次。
              
    讓蘇永剛著急的是,麵對兵臨(lin) 城下的沿海企業(ye) ,重慶一些企業(ye) 目前似乎尚無緊迫感。而這一次,院校走在了企業(ye) 的前麵。
              
    “重慶市服裝協會(hui) 和我們(men) 以及另一家文化公司,正在醞釀建立一個(ge) 品牌營造中心。”蘇永剛說,所謂“品牌營造中心”,就是為(wei) 服裝企業(ye) 搜集行業(ye) 最新信息、分析流行趨勢並定期發布,對其產(chan) 品更新和品牌塑造提供有力支持。該“中心”目前正在向市政府申報,具體(ti) 成立時間還待定。”

 

免責聲明:伟德国际英国對紡織貿促網上所刊登信息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請您自行甄別。由於信賴本網任何信息所產生的風險或損失均由您自行承擔,與我會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