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棉花!棉花?

棉花!棉花?我的棉花到底該值多少錢?

來源:中國紡織報 | 發布日期:2010-12-01
  11月中旬,數月來節節攀升、居高不下的棉價(jia) 出現了下落拐點:在國家高度重視物價(jia) 上漲並出台相應調控措施的背景下,11日,鄭州棉花期貨2011年1月合約結算價(jia) 掉頭回落,較前一交易日下跌740元/噸。12日,棉花現貨價(jia) 格也隨之下落,內(nei) 地3級籽棉收購價(jia) 為(wei) 13.72元/公斤,比11日下跌了0.26元/公斤;內(nei) 地標準級棉均價(jia) 31220元/噸,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5元/噸。此後,棉價(jia) 一路回落。11月15日,河北省南宮市一位棉花采購人士告訴記者,當地籽棉收購價(jia) 已從(cong) 最高時的14.4元/公斤猛跌至11元/公斤。
  
  然而,南宮市大關(guan) 家莊的棉農(nong) 關(guan) 永柱仍然把今年收獲的一多半新棉存在家裏,不準備馬上出手。
  
  在老關(guan) 心目中,“14.4元/公斤”這個(ge) 相當於(yu) 往年2倍的高價(jia) 給了他一個(ge) 希望:“等一等,也許我的棉花還能賣出更高價(jia) 錢。”棉價(jia) 掉頭向下的消息並沒有讓這位種了40年棉花的老棉農(nong) 馬上清倉(cang) :“跌就跌吧,等到過陽曆年再賣,到時候多少錢咱都認賬,多少年都是這樣過來的。”
  
  老關(guan) 淡定的背後固然是有多年的“老理兒(er) ”托底,但說到底是因為(wei) 前所未有的茫然——在成倍飛漲的棉價(jia) 麵前,老關(guan) 與(yu) 這條產(chan) 業(ye) 鏈上的其他角色一樣,突然搞不清一件事了:我的棉花到底應該值多少錢?
  
  可不是嘛!今年以來,因為(wei) 天氣原因當地新棉質量普遍下降,大多都是4級棉;但棉價(jia) 卻是一天一個(ge) 價(jia) ,從(cong) 最開始6.2元/公斤的“經驗價(jia) ”,到7.6元/公斤、8.4元/公斤……一路飆升,一直漲到14 .4元/公斤。不少棉農(nong) 種了一輩子棉花,哪見過棉花像今年這麽(me) 值錢哩。
  
  老關(guan) 心中暗暗算計,2008年,南宮三級籽棉收購價(jia) 隻有4.2元/公斤,2009年漲到6元/公斤。去年和今年的年成都不大好,特別是今年,8月份棉花成熟期“老天爺”偏鬧連陰天,正常年景籽棉畝(mu) 產(chan) 應該有275公斤,今年隻收了200公斤左右。自己種著15畝(mu) 棉花,共收獲了3000公斤,比往年欠收1125公斤。今年價(jia) 格漲些,總收入才能保得住。
  
  與(yu) 其說今年的高棉價(jia) 給了老關(guan) 太高的心理預期,不如說他真心希望自己的棉花能值更多的錢。因為(wei) 在1年的耕種過程中他發現,地膜、肥料、柴油、人工都悄然漲價(jia) ,自己要為(wei) 種棉這件“老營生”花費更多的本錢。
  
  “今年光棉花摘花的工錢就從(cong) 去年的0.6元/公斤漲到2元/公斤。肥料價(jia) 格也漲了1倍。棉花從(cong) 播種到收獲,要經過買(mai) 種、播種、耕地、灌溉、施肥、保墒、打藥、采摘等十幾道工序,哪道都少不了投錢投力。”
  
  按照老關(guan) 提供的數字,記者為(wei) 他粗略算了一筆今年的種棉賬:他耕種的15畝(mu) 土地中有一半是以150元/畝(mu) 的價(jia) 格租種的,共計1125元。棉種價(jia) 格為(wei) 25元/公斤,按每畝(mu) 1.5公斤計算,15畝(mu) 地共計花費560多元;地膜價(jia) 格30元/畝(mu) ,共計花費450元。此外,耕種過程中各主要環節的年成本單價(jia) 為(wei) :機耕30元/畝(mu) ,播種15元/畝(mu) ~17元/畝(mu) ,施肥180元/畝(mu) ,保墒20元/畝(mu) ,中耕10元/畝(mu) ,灌溉120元/畝(mu) ,打藥管理70元/畝(mu) ~80元/畝(mu) ,摘花2元/公斤。這樣算下來,一年15畝(mu) 棉花種下來,明麵上的花費共計14835元。
  
  “今年人工漲價(jia) 是大宗,達到50元/天(8小時)。”老關(guan) 告訴記者,如果把他和老伴兩(liang) 個(ge) 人的人工費,以及農(nong) 具磨損、固定資產(chan) 折舊費、拖拉機運輸等隱形費用都算上,按今年以來籽棉的最高價(jia) 計算,他大概能賺到2萬(wan) 元左右,每畝(mu) 收入約合1300元。“就這,也抵不上一年外出打工的工資。像去年的收成和棉價(jia) ,我是賠本在種棉花。所以我們(men) 村裏隻有五六十歲的老人在家種棉,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
  
  站在老關(guan) 們(men) 的立場上看,今年以來生產(chan) 資料和人工成本的大幅增長讓種棉的壓力陡然增大,隻有棉價(jia) 漲高一些,自己才能擺脫辛苦一年反而賠本種棉的怪圈。但是棉價(jia) 到底應該漲多少?他說不清楚。棉價(jia) 的“過山車”讓他已拿不準留在家裏的棉花到底能賣多少錢。

 

免責聲明:伟德国际英国對紡織貿促網上所刊登信息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請您自行甄別。由於信賴本網任何信息所產生的風險或損失均由您自行承擔,與我會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