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hui) 直通車
宏觀經濟信息
林毅夫:發達國家可組財團設超級基金迎接全球挑戰
“發達國家甚至可以組成國家財團,並成立一項超級基金;而這項‘環球複蘇基金’可由多邊組織管理,進一步降低國際政治壓力。”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在新加坡表示。他認為(wei) ,短期而言,這將有助於(yu) 提升需求以解決(jue) 生產(chan) 能力過剩的問題;長期來看,這些具高潛能的投資也可為(wei) 投資國帶來足夠的回報。 林毅夫是在以《超越凱恩斯主義(yi) ––全球發展的挑戰》為(wei) 題的演講中提出該建議。他認為(wei) ,這種跨國界投資不僅(jin) 將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增長潛能,也為(wei) 發達國家創造大規模的市場。據其透露,他在同發展中國家領袖談論時該建議都獲得積極反應,發達國家如新加坡、韓國和德國等也讚同他的建議,接下來,他希望有機會(hui) 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協商討論。 “由於(yu) 各個(ge) 國家利益不同,要讓發達國家考慮超越國界限製成立一項超級基金,實際操作起來很難。”6月29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陳抗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林毅夫建議的超級基金較為(wei) 理想化,不太可能實現。 實體(ti) 經濟危機 林毅夫表示,盡管危機爆發之後,發達國家政府反應迅速,果斷為(wei) 金融企業(ye) 提供援助,但在他看來,金融危機已經逐步演變為(wei) 產(chan) 能過剩引致的實體(ti) 經濟危機。“2002年到2007年間在房地產(chan) 和製造業(ye) 的投資,現在已經轉變為(wei) 生產(chan) 能力。而危機使家庭財富驟然縮水,家庭不得不減少消費,產(chan) 能過剩問題於(yu) 是浮出水麵。” “一旦產(chan) 能過剩,經濟就處於(yu) 惡性循環之中。危機使企業(ye) 很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hui) ,投資需求下降;一些企業(ye) 麵臨(lin) 破產(chan) 或被迫裁員,這反過來又威脅到人們(men) 的收入和工作保障,因而他們(men) 隻好設法減少開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同時減少,生產(chan) 過剩問題將更加嚴(yan) 重。”林毅夫指出,這種產(chan) 能過剩可能會(hui) 對企業(ye) 的利潤、投資,以及工人就業(ye) 、工資水平和消費產(chan) 生持久的負麵影響。 “過去,當類似情況發生時,某些國家還可以用本幣貶值、促進出口的方法擺脫經濟衰退。但現在是一次全球性危機,本幣貶值不能帶來出口回暖。因此,除非我們(men) 能夠解決(jue) 產(chan) 能過剩問題,否則衰退的時間將很漫長,對所有國家都會(hui) 造成嚴(yan) 重傷(shang) 害。”林毅夫警告,全球正麵臨(lin) 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未來甚至可能演變成人道主義(yi) 危機。 “盡管危機源自金融部門,但當前的真正挑戰來自累積的過剩產(chan) 能對實體(ti) 經濟的影響。不解決(jue) 此問題,經濟就會(hui) 有螺旋式下降的風險,危機也有可能拖得更長。”林毅夫稱,為(wei) 解決(jue) 產(chan) 能過剩問題,需要采取一些凱恩斯主義(yi) 的幹預政策,但是,也應當超越凱恩斯主義(yi) ,超越國家界限幫助發展中國家,從(cong) 而讓發達國家乃至全球經濟走出這場危機。 超級基金設想 林毅夫稱,這場危機是近80年來第一個(ge) 全球“同步”的危機,迫切需要一個(ge) 全球性的、協調一致的財政刺激計劃。盡管各國采取幹預措施,但至今效果並不佳。發達國家正經曆急劇的經濟緊縮,但發展中國家更為(wei) 脆弱。而且,不論從(cong) 短期還是長期來看,它們(men) 都更可能遭受嚴(yan) 重的負麵影響。經濟增長率下降,再加上原本就很高的貧困率,將使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家庭高度暴露在危機之中,補貼或發消費券的效果並不顯著。 “金融危機爆發時,有人認為(wei) 發展中國家不會(hui) 受到影響,因為(wei) 其金融部門沒有完全融入全球金融體(ti) 係。但在金融危機演變成實體(ti) 經濟危機的現在,發展中國家必將受到嚴(yan) 重影響。”他表示,“世界正向一個(ge) 需要政府幹預的凱恩斯世界轉型,但這個(ge) 過程卻遇到兩(liang) 個(ge) 限製,即高收入國家有資源卻沒多少可供投資的項目,低收入國家則有更多的領域但卻受限於(yu) 資源。人們(men) 必須超越傳(chuan) 統的凱恩斯主義(yi) ,各國政府在製定財政刺激政策時,應該側(ce) 重於(yu) 打通經濟瓶頸。” 林毅夫表示,由於(yu) 發達國家一般基礎設施較完善,除了綠色環保領域之外,並無太多投資空間。反之,發展中國家不僅(jin) 提供大量投資機會(hui) ,這些投資領域往往能帶來高回報,足以償(chang) 還當初所投下的投資成本。 盡管如此,一些經濟學者認為(wei) 林毅夫的提議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 陳抗表示,由於(yu) 各個(ge) 國家利益不同,各國政府思考的角度也不同,要各國達成一致創立超級基金其實並不容易。“這種跨國界超級基金的構想是好的,但希望多個(ge) 發達國家都參與(yu) 有一定難度。如果兩(liang) 三個(ge) 國家,比如中國、印度和巴西,針對某些具體(ti) 領域達成投資合作共識,可能性或許會(hui) 大一些。” “當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促使美國、中國、德國、阿根廷等都同意經濟相互依賴的事實。但若要尋求一個(ge) ‘全球性解決(jue) 方案’,我們(men) 至今仍未看到20國領導人就此達成一致意見。”新加坡東(dong) 亞(ya) 經濟研究員Vincent JY.Lim對本報記者說,各國對於(yu) 危機的許多具體(ti) 問題仍存在巨大分歧。 |
